原标题:湖北巴东42.9℃破纪录 北京密云水库遇最大洪水 谁打开了北涝南旱的天气盲盒
刚刚过去的7月,湖北人经历65年来最“煎熬”的酷暑,多项“热”纪录被打破。巴东以42.9℃刷新当地历史极值,一向凉爽的神农架、利川也罕见地创下气温“新高”。
和湖北一样,多个南方省份和地区也“高烧难退”,与此同时,北方却陷入暴雨洪水的围困。7月下旬以来,内蒙古、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等地持续遭遇极端强降雨,多条河流水位突破历史纪录,密云水库迎来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洪水,防汛形势异常严峻。
气候为何如此反常?极端天气会否越来越多?8月1日,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教授、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任国玉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,进行了权威解答。
今夏“水火两重天”不是错觉
高温预警连发30天,北方洪水肆虐,加上今年春季的持续干旱、梅雨偏少、多地提前高温……大家的感觉没错:天气越来越“反常”了。这种强烈的体感背后,是极端天气事件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,尤其对户外工作者和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。
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任国玉指出一个关键事实:过去70多年,我国造成重大灾害的极端天气事件总数并未明显增加,不少类型甚至减少了。那为何公众感觉如此强烈?任国玉解释,问题聚焦在“近十年”:相比1985—2014年这三十年,暴雨、高温热浪、寒潮等极端事件在近十年确实显著增多、增强。这种气候异常,主要是自然气候本身的波动(自然变率)所致,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和局地气候变化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具体来说,今年“水火两重天”的幕后“操盘手”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(简称“副高”)。它像一只无形的大手,控制着我国夏季的天气舞台。
“副高”的强弱和位置,直接决定了雨带在哪、水汽往哪送。通常,它6月中旬到7月中旬在长江干流以南活动,带来梅雨;7月中旬向北跳跃,开启华北东北雨季。但今年,这只“大手”异常强大且心急!6月底7月初就猛地跳到北纬30度甚至更北,远远超出了“服务区”。这直接导致两种情况:
南方“旱”:江淮梅雨匆匆结束,雨水稀少,高温干旱肆虐。
北方“涝”:北方雨季提前且猛烈,暴雨频发,洪水成灾。
7月底华北那场破纪录的暴雨洪水,“副高”是主因,但还有个“帮凶”——台风“竹节草”。它和“副高”联手,形成稳定的东南气流,把大量海洋水汽源源不断输送到华北,如同给暴雨“火上浇油”。
未来极端天气会更频繁吗
今年北方不仅雨多,还异常闷热潮湿,北京的“回南天”一度冲上热搜。任国玉指出,这背后有长期气候变异的原因:过去十余年,华北降水总体偏多,土壤喝饱了水,地下水位回升,导致蒸发量增大,空气湿度显著增加。这不仅让人体感更难受,还像给暴雨“铺好了路”——湿润的空气更容易形成强对流和暴雨;同时,饱和的土壤在暴雨时几乎无法吸收水分,雨水迅速汇成洪流,加剧了洪涝灾害。
任国玉预测,未来十余年,华北和东北可能继续维持多雨多暴雨的状态;长江中下游的夏季高温热浪仍将持续。
极端天气频发,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“新常态”。如何应对?
任国玉建议,应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,强化气候观测系统与极端天气气候监测系统建设,提升天气预报、气候预测及气候变化预估的精准度,同时制定和推广气候异常与气候变化的适应政策和措施。公众需主动了解相关知识,掌握针对不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提前准备方法和现场应对技巧。储备应急物资、关注官方预警信息、掌握避险路线,是每个家庭和个人的必修课。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张华)

关注精彩内容